• 首页
  • 高考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新高考3+1+2最聪明组合有哪些?新高考选哪三科最吃香呢?
    时间:2025-08-12 17:24:26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科目的选择成为了现如今热议的话题,科目的选择不再单单只是个人擅长科目那么简单,更决定了未来大学专业的选择范围,所以在新高考3+1+2中,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的重要性极高,那么新高考3+1+2最聪明的组合有哪些呢?为此小编根据如今的最吃香的专业为大家盘点目前最吃香的科目组合,接下来就和小编深入了解一下吧!

    新高考3+1+2最聪明组合有哪些?新高考选哪三科最吃香呢?

    在新高考3+1+2中,共有12个科目组合,要说最聪明的科目组合就需要从科目组合能够选择专业范围、考试难度、赋分优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来说新高考选科的最初规则就是根据自己擅长的科目进行选择。

    在新高考3+1+2省份中,需要在物理和历史两个科目中选择一个首选科目,再次从地理、政治、化学和生物四个科目中选择两个科目,如果说某个考生物理科目比历史科目更为感兴趣的话,则优先选择物理科目,再选科目也是根据自己擅长的科目选择,如政治和生物学习难度较低,就可以选择物生政科目组合,以此类推。

    当然这也是选择科目最简单明了的选择标准,但是根据专业覆盖范围来看,从目前的科目组合能够报考的专业数量显示,物化政、物化生和物化地三个科目组合占据12个科目组合的前三甲,也意味着选择这三个科目组合的话能够报考90%以上的本科专业,专业选择范围更为广泛,覆盖的热门专业更多;

    其中物化政科目组合专业覆盖率高达99%以上,能够报考730多个本科专业,因为选择了物理和化学科目,基本能够报考理工类所有专业,因为选择了政治科目能够报考政法类专业,可以选择报考警校和军校中司法专业,因此在专业选择这一方面来看最聪明的组合必然是物化生、物化地和物化政三个科目组合,因此能够在众多专业中选择如今热门、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

    从考试难度来看,在大部分的考生眼中物理和化学科目肯定是最难的两个科目,毕竟这两个科目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基础,在数学科目一般的考生往往都不会选择这两个科目,因此历史类科目组合则成为了这类考生首选的科目组合。

    历政地作为传统高考模式中的文科科目组合,是对文史类格外感兴趣的考生首选的科目组合,该科目组合最大的难点就是需要强大的记忆能力,因为历史和政治科目大量的知识点都是需要进行记忆,因此更考验考生的记忆力和耐心,一般愿意下功夫的考生想要拿到高分难度并不是很大;

    而在历史类科目组合中难度最低的并非历政地,而是历政生,在很多考生的眼中地理科目被誉为文科中的理科,想要获得高分仅仅只凭借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而生物科目虽然是理科科目,但是更多的是需要大量记忆关键的知识点,因此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历政生科目组合考试难度最低,因此在考试难度方面,历政生和历政地两个科目最聪明。

    众所周知新高考改革后高考的总分分值不再是单纯的卷面分值,还有赋分分值,组合而成才是真正的高考成绩,其赋分原则就是排名越高赋分分值越高,例如某考生卷面分值为85分,位列全省前10%,则可能会直接赋分到100分,因此就赋分规则而言,成绩中游的考生在赋分上就不会占据很大的优势;

    所以说在选择科目组合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在选择科目组合的时候要选择避开学霸选择较多的科目组合,例如物化生科目组合要慎重选择,避免因为高分段较多,导致中游成绩排名靠后,赋分优势会大大削弱,从而影响整体的高考成绩,在赋分规则下,最聪明的科目组合就是避开物化生或者是历政生这两类传统文理科的科目组合,因为这是学霸们常规的操作。

    从以上各方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新高考科目组合中最吃香的科目组合物理类主要包含物化生、物化政;而历史类较为吃香的科目却寥寥无几,历政生和历政地是6个历史类科目组合中较为吃香的科目组合。

    物化生科目组合是全覆盖理工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等等,均为现如今就业市场高度需求的专业类型,因此在大学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是能够满足大部分考生对专业的需求;物化政作为科目组合中专业覆盖率最高的必然是最吃香的科目组合,不仅可以报考工科类全部专业的,还能够报考政法类专业,前者高薪岗位,后者考公或者进入司法系统的必选的铁饭碗专业;

    历政生科目组合和历政地科目组合虽然专业覆盖率仅仅在50%左右,但是覆盖专业中最吃香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学专业、医学类专业中的护理学专业、政法类专业等等都是历史类科目组合中就业率最高,出路最好的专业,毕竟选择的历史类科目组合的考生大部分都是希望能够进入事业单位就业,所以说这两个科目组合所覆盖的专业中是有不少的专业在考公方面非常的吃香。

    以上数据仅参考,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

    相关阅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