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范文大全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计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16篇)
    时间:2023-04-20 22:11:42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3.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废塑料的危害,小组自主讨论交流,理解“比多比少”的问题,在学具操作中,会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废品的危害吗?你能看图说说图意吗?

      出示“回收废品”情境图。

      二、互动解疑

      1.让学生说一说废品的危害与回收利用。

      从图中三名学生收集的废塑料的数量,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这些问题你能不能解决呢?

      2.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谁能给大家说说吗?

      你提出的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三、启思导疑

      1.你能摆一摆小青收集的塑料袋个数吗?列式子计算。

      让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知道是与哪个数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把操作活动用算式记录下来。

      2.看图摆一摆,算一算。

      四、实践应用

      1.算一算。

      小红折了42只幸运星,小英比小红多折了6只,小英折了多少只?

      2.在给希望小学捐书时,一(1)班捐了42本书,一(2)班再捐12本就和一(1)班同样多,一(2)班捐了多少本书?

      3.计算。

      42+34 34+5 56-21 40+25 65-2 78-60 6+32 59-4 24+17

      4.看图提问题,并写出算式和答案。

      (1)大象:我比小鹿高14厘米。

      (2)小鹿:我的身高是65厘米。

      (3)小兔:我比小鹿矮11厘米。

      (4)熊猫:我再长4厘米就和小鹿一样高了。

      五、总结评价

      我们请两位同学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大家听,谁愿意试一试?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2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3体验用尝试、检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贯穿整章,因此“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尝试检验法”求解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学习准备】

      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1)3

      (2)1;

      (2)x31;

      (3)3x5;

      (4)2xy4;

      (5)x31;

      (6)3x14.

      2.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

      【课本导学】

      思考一阅读并解答课本第114页“合作学习”的三个问题,思考:

      1.列方程就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原价为50元的衣服,按8折销售,售价是多少元?原价若为x元呢?

      (2)你能举例说明你对“物体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物体承受的压力就增加

      (3)张明投进x个,那么“小杰投进的球的个数”可以怎样表示?“3人一共投进的球数”怎样表示?

      你是怎么理解“三人平均每人投进14个球”这句话的?

      思考二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请思考:

      1.你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这些方程进行观察呢?说说你的想法。

      2.具有“合作学习”中所列方程一样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你能说说这个名称中“元”和“次”的含义吗?[练习]完成课本第115页课内练习

      1.『归纳』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应抓住哪几个关键特点?

      思考三阅读课本第114页倒数3行至第115页正文结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1)如果一个数是方程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一个数是方程350应该是多少?

      (3)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3m?2?1?m的解,你会怎么做?2.对方程2x12

      14的解,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与14 3 1

      x500的解,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10 2x12

      14进行尝试求解时,你认为x必须是整数吗

      x可以取21吗20呢?x可以取10或者比10还小的值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练习]完成课本第115页课内练习

      2.『归纳』1.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步骤有哪些?

      2.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你觉得关键的步骤有哪些?【盘点收获】

      【学习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1是等式(b)x1是方程(c)方程是等式(d)等式是方程

      2.下列式子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a)5x 1

      (b)ab8(c)1257(d)5x82x9 3

      3.设某数为x,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求该数的方程:

      (1)某数加上1,再乘以2,得6.

      (2)某数与7的和的2倍等于10.

      (3)某数的5倍比某数小3.

      4.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己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设还需租用x辆,则可列出方程44x+64=328.

      (1)写出一个方程,使它的解是

      2.【作业布置】略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总是在“预设”与“生成”间交融进行,如何根据学情做好充分的预设,又根据课堂生成灵活应变,这既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能展示教师的教学功底.反刍本课,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反思与改进:

      1.忽略课堂“火花”,错失追问良机

      在交流对方程的共同特征探讨的环节,有一个同学直接说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名称.【片断实录】

      师:讨论好了吧.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所归纳的特点.生8:这些等式都含有未知数的,用x或y来表示.师(板书):嗯,都含有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呢,有的地方是x,有的地方是y.还有呢?生8:还有黑板上的所有等式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师(惊喜):嗯,你都知道了所有的等式都是我们今天接下来要具体研究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呢.我们看,刚才这位同学归纳了:都含有未知数.那么请同学们看得更仔细一点,未知数在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

      不难看出,笔者在这里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的课堂即时生成资源,用一句“嗯,……,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呢.”轻轻带过,仍然拉着学生回到了预设的轨道“……,请同学们看得更仔细一点,未知数在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如果当时直接问她“那么请你讲讲什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5篇)

      学习目标

      1、了解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 的;

      2、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理解负数的概念和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时间 复备标注

      一、导入新课

      我先向同学们做个自我介绍,我姓 ,大家可 以叫我 老师,身高 米,体重 千克,今年 岁,教 龄是年龄的 ,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

      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一些数,它们是些什么数呢?

      [投影1~3:图1.1-1]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了数1,2,3……等整数;为了表示“没有”、“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所以,数产生于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的 需要.

      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二、新授

      1、自学章前图、第2 页,回答下列问题

      数-3,3,2,-2,0,1.8%, -2.7%,这些数中 ,哪 些数与以前学习的数不同?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归纳小结:像3、2、2.7%这样大于零的数叫做正数,像-3、-2、-2.7%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2、+0.5、+ 1/3,…,就是2、0.5、1/3,….

      这样,一个数就由两部分组成,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后面的部分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如数-3.2的符号是“一”号,绝对值是3.2,数5的符号是“+”号,绝对值是5.

      2、自学第2—3页,回答下列问题

      大于零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那么 0是什么数呢?

      0有什么意义?

      归纳小结: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的意义已不仅仅是表示“没有”,它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

      3、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自学课本3—4页

      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

      请举出你所知道的相反意义的量?

      “相反意义的量”有什么特征?

      归纳小结:一是意义相反,二是有数量,而且是同类量.

      完成3页练习

      4、例题

      自学例题,完成 归纳。寻找问题。

      完成4页练习

      三、课堂达标练习

      课本第5页练习1、2、3、4、7、8.

      四、课堂小结

      1、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的数有哪几种?

      2、什么是正数、负数?零仅仅表示“没有”吗?

      3、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后来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 明确目标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6篇)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课。为了给大家上一节丰富有趣的课,我做了许多准备,同时也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我来看一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把你们准备好的图形和白纸放在桌子上。看来大家很认真的对待这节课。那,有信心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好吗,能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吗,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吗,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好,那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a、师:大家看老师准备的这些图形(展示立体图形模型),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找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回答讲台上的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依次板书。

      师:再来看看,这种陌生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来看老师变个魔术,师展示长方体拆开6个面。看清楚了吗,我现在变得是什么图形,(长方体)再看一遍。这个长方体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个面组成。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找一找这6个面。

      学生摸模型。

      说一说,这个面摸起来有什么感觉。滑滑的平平的。

      2、做一做

      提问怎么将平面图形展示在纸上

      师:你们都已经把长方体的面找出来了,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拆开这个长方体,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方法),对于印可以教师演示。

      当学生提出描,让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说不出,则老师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将平面图形画在纸上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想。师:那好,动手之前有几个要求。

      1、数一数你从一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几个面

      2、想一想你画的面是通过哪些图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吗,现在,开始动手。有需要帮助可以让同桌帮忙。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3、汇报交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结一下从各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将物体的一个面表示在了纸上。我知道聪明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大声的告诉我。

      注:回答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例如圆形,在数学上,准确的它叫圆。

      提问:各个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是不是在长方体的身上只找得到一个面?

      生:不是,有6个面依次提问各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平面图形,看看是什么感觉。

      请生上台依次摸各平面图形。

      4、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板书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书平,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板书。

      看仔细了,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生:平平的。

      谁能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老师有问题要让同学们帮忙解决。

      如有学生连错,将正方形长方形混淆。师:有没有同学想对他说些什么。纠正错误。谁来帮她改改。

      2、涂一涂老师能用这些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信不信。

      师在黑板上绘画,请学生上来涂色。

      3、说一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在我们周围找到今天学的平面图形。

      四、课堂小结

      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平面图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我们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今天所学的几个平面图形。做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7篇)

      一、内容特点

      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

      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

      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三节: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值到底是多少?并引入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开方运算。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这一节内容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三、一些建议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重视学生的分析、概括、交流等能力的考察。

      3.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淡化二次根式的概念。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8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xxxxxxx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xxxxxx。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xxxxxxxxxx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xxxx边,与原点的距离是xxxx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xxxx边,与原点的距离是xxxx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xxxxxxx侧,距原点的距离是xxxxxx;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xxxxxx侧,距原点的距离是xxxxxx;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xxxxxx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xxxxxxxx。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xxxxxxxx。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xxxxxxx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xxxxxx。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9篇)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负数的产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

      2、掌握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3、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

      4、熟练地运用正、负数描述现实世界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和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重点,正确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是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重点,正、负数概念的综合运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负数的引入

      我们知道,数产生于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投影1~3:图1.1-1]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

      [投影]1.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2.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三个队的净胜球分别是2,-2,0,如何确定排名顺序?

      3.2006年我国产量比上年增长1.8%,油菜籽产量比上年增长-2.7%,这里的增长-2.7%代表什么意思?

      上面三个问题中,哪些数的形式与以前学习的数有区别?

      数-3、-2、-2.7%与以前学习的数有区别。-3表示零下3摄氏度,-2是由2-4得到的,表示净输2个球,-2.7%表示减少2.7%,而3表示零上3摄氏度,2表示净赢2个球,2.7%表示增长2.7%。

      像3、2、2.7%这样大于零的数叫做正数;像-3、-2、-2.7%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1/3,?就是3、2、0.5、1/3,?。

      这样,一个数由两部分组成,数前面的“+” “-”号叫做它的符号,后面的部分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请你指出数-3.2,5,-2/3的符号和绝对值。

      二、对数“0”的重新认识

      大于零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那么0是什么数呢?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我们知道,0表示没有,它仅仅表示没有吗?实际上它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零度,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0的意义已不仅仅是表示“没有”,它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

      三、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米。又如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请大家看课本第3面的图1.1-2、1.1-3。

      你能解释上面图中正数和负数的含义吗?

      图1.1-2中的4600表示A地高于海平面4600米,-100表示B地低于海平面100米;图1.1-3中的2300表示存入2300元,-1800表示支出1800元。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等等。

      四、巩固练习

      五、实际问题

      [投影]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公斤,小华体重减少1公斤,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分析:首先我们来弄清楚增长-1是什么意思?增长-6.4%是什么意思?

      增长-1表示减少1;增长-6.4%表示减少6.4%。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公斤,小华体重增长-1公斤,小强体重增长0公斤。

      (2)六个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 -6.4%,德国 1.3%,

      法国 -2.4%,英国 -3.5%,

      意大利 0.2%,中国 7.5%。

      注意: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投影3]例2 “牛牛”饮料公司的一种瓶装饮料外包装上有“500±30(mL)”字样,请问“500±30(mL)”是什么含义?质检局对该产品抽查5瓶,容量分别为503mL,511mL,489mL,473mL,527mL ,问抽查产品的容量是否合格?

      分析:“+30”是什么意思?“-30”是什么意思?

      解:“500±30(mL)”表示实际容量比500mL最多多30mL,最少少30mL,即在470~530之间。 抽查产品的容量都在470~530之间,所以都合格。

      六、巩固练习

      [投影]补充题:某药品的说明书上标明保存温度是(20±2)℃,由此可知在 ℃~ ℃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七、课堂小结

      1、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的数有正数、负数和零;零不仅仅表示没有,它还表示确定的量。

      2、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3、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10篇)

      一、背景介绍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前一章整式和后一章分式联系极为密切。因式分解的教学是在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它不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因式分解的概念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它是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在引入中是结合剪纸拼图来阐述这一概念的,也可以与小学数学里因数分解的概念类比予以说明。在教学时对因式分解这一概念不宜要求学生一次彻底了解,应该在讲授因式分解的三种基本方法时,结合具体例题的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说明这一概念的意义,以达到逐步了解这一概念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看谁算得快:(抢答)

      (1)若a=101,b=99,则a2-b2=___________;

      (2)若a=99,b=-1,则a2-2ab+b2=____________;

      (3)若x=-3,则20x2+60x=____________。

      【初一年级学生活波好动,好表现,争强好胜。情境导入借助抢答的方式进行,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兴趣,并增强竞争意识和探究欲望。】

      ㈡、探究新知

      1、请每题答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多媒体出示答案)(1)a2-b2=(a+b)(a-b)=(101+99)(101-99)=400;

      (2)a2-2ab+b2=(a-b) 2=(99+1)2 =10000;

      (3)20x2+60x=20x(x+3)=20x(-3)(-3+3)=0。

      【“与其拉马喝水,不如让它口渴”。探索最佳解题方法的过程,就是学生“口渴”的地方。由此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a2-b2=(a+b)(a-b) ,

      a2-2ab+b2 = (a-b)2 ,

      20x2+60x=20x(x+3),找出它们的特点。(等式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无意识的观察转变为有意识的观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及时予以肯定。】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学生概括,老师补充。)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课题:§6.1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㈢、前进一步

      1、让学生继续观察:(a+b)(a-b)= a2-b2 ,

      (a-b)2= a2-2ab+b2,

      20x(x+3)= 20x2+60x,它们是什么运算?与因式分解有何关系?它们有何联系与区别?

      (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防止学生出现在进行因式分解当中,半路又做乘法的错误。)

      【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学生发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多媒体展示学生得出的成果)

      ㈣、巩固新知

      1、 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2-3x+1=x(x-3)+1 ;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

      (4)4x2-4x+1=(2x-1)2;

      (5)3a2+6a=3a(a+2);

      (6)x2-4+3x=(x-2)(x+2)+3x;

      (7)k2+ +2=(k+ )2;

      (8)18a3bc=3a2b?6ac。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然后通过分析、讨论,达到理解的效果。】

      2、你能写出整式相乘(其中至少一个是多项式)的两个例子,并由此得到相应的两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吗?把结果与你的同伴交流。

      【学生出题热情、积极性高,因初一学生好表现,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㈤、应用解释

      例 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x2+3x+2=(x+1)(x+2).

      分析: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右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

      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你的算法:(请学生板演)

      (1)872+87×13

      (2)1012-992

      ㈥、思维拓展

      1.若 x2+mx-n能分解成(x-2)(x-5),则m= ,n=

      2.机动题:(填空)x2-8x+m=(x-4)( ),且m=

      【进一步拓展学生在数学领域内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小热衷于数学的学习和探索。通过机动题,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广阔性及探研创造能力,及时评价,及时矫正。】

      ㈦、课堂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概念的发现过程,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过程,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唯有总结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㈧、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53的作业题。

      【设计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是看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看学生能否在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本教学是按“投疑——感知——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叙述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呈现方式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转化中感受到学习与探索的乐趣。本堂课先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再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并改变了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方式,恰当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展现了一个平等、互动的民主课堂。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11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习:

      1、(教材P93练习1)

      解:

      2、(教材P93练习2)

      3、(教材P93练习3)

      证明:

      4、(教材P95习题24.1第9题)

      五、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2=______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习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习题24.1第10、11题。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12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一)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

      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

      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

      1.如图1,

      (1)∵ (已知),∴ ( ).

      (2)∵ (已知),∴ ( ).

      (3)∵ (已知),∴ ( ).

      2.如图2,(1)已知 ,则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已知 ,则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2 图3

      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 是 ,第二次拐的角 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 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2.6 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 的平行线 ,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

      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

      【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 ,使它截平行线 与 ,得同位角 、 ,利用量角器量一下; 与 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

      [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

      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

      [板书]∵ (已知),∴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对项角相等),∴ (等量代换).

      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板书]∵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邻补角定义),

      ∴ (等量代换).

      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 (已知见图6),∴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

      如图7,已知平行线 、 被直线 所截:

      (1)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 ,可以知道 是多少度,为什么?

      【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

      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 , ,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

      【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 和 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解:∵ (梯形定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

      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

      1.如图9,已知直线 经过点

      (1)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 、 各等于多少度?

      2.如图10, 在一条直线上,

      (1) 时,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时,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

      【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扩展

      (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

      如图11,

      (1)∵ (已知),

      ∴ ( ).

      (2)∵ (已知),

      ∴ ( ).

      (3)∵ (已知),

      ∴ ( ).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投影6)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

      1.如图12,已知 是 上的一点, 是 上的一点,

      (1) 和 平行吗?为什么?

      (2) 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

      【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

      作业答案

      A组11.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12.

      (1)∵ (已知),∴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组2.∵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同上).又∵ (已证),∴ .∴ .又∵ (平角定义),∴ .

      1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13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代数式的值

      一、定义四、小试牛刀七、练习

      二、例1五、阶段小结八、总结

      三、例2六、例3九、作业

      三:评价与反思

      新课标要求我们合理选用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选用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忠实于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在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对于课堂和课外练习一部分取材于课本,而概念的引入却有别于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串与活动系列,实施开放式教学,随处可见学生思维间碰撞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14篇)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

      2、 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

      3、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难点:

      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具:

      多媒体、棉线、三角板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1、 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

      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

      学生画射线

      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

      学生画直线

      2、 讨论小组交流:

      ①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 有哪些相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3、 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 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

      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

      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

      ① 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 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

      (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

      (1) 连BC、AD

      (2) 画射线AD

      (3) 画直线AB、CD相交于E

      (4) 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

      (5) 连结AC、BD相交于O

      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

      4、 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

      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问题3 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

      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5、 小结:

      ① 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

      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② 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

      6、 作业:

      ①阅读“读一读” P121

      ②习题4的1、2、3。4作为思考题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15篇)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1、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3、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4、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 A×1/6=B×1/5 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1、比例的意义

      2、比例比例的性质

      3、解比例

      4、正反比例正方比例的意义

      5、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6、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

      7、反比例应用体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16篇)

      近年来,命题改革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核,特别是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数学的新题不仅在各级各类的命题改革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核,对数学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从人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角度思考,也需要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数学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阅读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广大师生对数学阅读重要性的理解

      数学教科书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阅读是“人——本”对话的数学交流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学生能通过教科书的标准语言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能有效地促进数学阅读水平的发展,准确叙述解题过程中有关的观点和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因此,数学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另外,每年一度的中考试题中都设置了数学应用题,阅读理解题,而学生每遇到应用题的问答便觉得困难重重,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阅读数学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学有必要重视数学阅读。

      二、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学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应当遵循如下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从根本上承认和尊重受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到数学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中来,将自己进行的阅读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规划阅读进程,独自获得必要的信息和资料;不断培养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习惯,逐步学会探索地进行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

      2.差异性原则。学生在个体发展区、学习方式、知识基础、思维品质等多种因素上的差异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也决定了教师必须对不同层面学生给以不同的关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课堂巡视时间,使教师能够将统一学习变成个别指导,重点对个别阅读能力较差进行指导。

      3.内化性原则。内化的基本条件是对数学语言的感知水平,不仅包括对数学学科本身的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等的理解,而且包括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控制和调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地使学生充分实践监控的各种具体策略和技能,进而逐步内化为自我监控能力,使其能在新的条件下,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和技能进行自我监控。

      4.反馈性原则。个体的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及时、准确、适当地对学生的自我监控做出评价,指导他们逐步学会对学习方法,策略运用及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同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自己的阅读监控过程,所用的策略及结果进行调控和改进,不断提高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从而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5.建构性原则。阅读过程是数学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对数学材料进行部分与整体的交替感知去构建数学结构,领悟形式化运动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数学内容的结构特点,不断在课文的适当地方由上文做出猜想、估计,再通过与已知相对照,加以修正,从而获得新知识。

      三、实施数学阅读教学的具体途径

      1.预习的阅读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认为,没有预习的必要,反正教师都要讲,上课认真听就是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预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选择好预习的时间,指导学生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教材,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详细阅读第二遍,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预习笔记,以便于接下来学生能有目的地听课。

      2.数学教材的阅读指导

      (1)阅读目录标题。目录标题是课本的纲目,是每一章节的精华。阅读目录标题就等于了解了全文的框架结构。阅读了课本内容就使目录标题具体化了。逐步养成“标题联想”的习惯。

      (2)阅读概念

      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指导效果是:让学生在阅读概念时能够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并能注意到联系实际找出反例或实物;学生能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3)阅读代数式

      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代数式时,只是按照代数式的顺序去读。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同一个代数式,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式子本身的特点及其普遍性。

      (4)阅读例题

      对于初中学生例题阅读的指导,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其次,要让学生比较例题和教材解法的优劣,对一组相关联的例题要相互比较,着力寻找,领悟解题规律,掌握规范书写格式。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即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5)阅读公式

      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关键是要让他们看清教材是怎样把公式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要提醒学生注意认真阅读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设法记住,另外还要让他们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通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6)阅读数学定理。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

      (7)阅读提示与说明

      教材中相关知识及许多习题的后面都附有说明或小括号式的提示语。例如,代数式概念中的“运算符号”,教材特指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要告诉学生对于这些说明或提示语,千万不可忽视,往往解题的某一条件或关键正隐藏在这里,同时对选学内容,教师也应在自习课上给出相关的阅读材料。

      (8)阅读章头图和小结

      章头图让学生对本章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明确要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而认真阅读小结,则能教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这是一个归纳、总结、提升的过程。

      3.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

      近年来应用题的考试情况告诉我们,数学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应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应用题让学生阅读,不一定要求他们全会做,但必须弄清题意,对于当今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名词有所了解,如“低炭”、“环保”、“利息税”、“利润”、“毛利润”等。

      四、数学阅读教学的价值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强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将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形成一种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风气,同时有利于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过程,提高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教师的视野及知识结构。

    相关阅读
    • 面试时自我介绍的范文(16篇)
      面试时自我介绍的范文(第1篇) 尊敬的各位面试官: 大家好! 我的名字是xxx,是x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对设计有独特的热情和喜爱,我觉得设计是我生活...
      时间:2023-11-01
    • 材料员工作总结范文(19篇)
      材料员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在繁忙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这一年来在工作的成长中,使我感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亲情帮助。我主要承担项目部的材料员...
      时间:2023-04-20
    • 婚宴邀请函范文(18篇)
      婚宴邀请函范文(第1篇) 亲爱的朋友: 我要结婚了,20xx年x月x日在xx举行。我和妻子快速走到一起,这样形式和速度连我自己都没有预料到,准确地说我是在x月x日...
      时间:2023-04-21
    • 写信英语作文范文10篇(19篇)
      写信英语作文范文10篇(第1篇) Hello! Recently, I read the wu mei frog army love earth this book, you know? The book told a few students to form the fr...
      时间:2023-04-20
    • 英语专业简历模板范文(20篇)
      英语专业简历模板范文(第1篇) 基本信息 姓 名: 性 别:女 民 族:汉族 年 龄: 婚姻状况:未婚 户 籍:江西 现所在地:江西 工作地点:江西 联系方式: 希望...
      时间:2023-04-20
    • 月工作计划范文大全(15篇)
      月工作计划范文大全(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执行上级安全工作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市教体局精神,确保幼儿园的长期安全稳定,结合我园实际,继续完善幼儿...
      时间:2023-04-20
    • 三分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16篇)
      三分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第1篇)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叫,是__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专业是财务会计。学习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财务管理 ,会计电算化,...
      时间:2023-04-20
    • 个人述职ppt模板范文(18篇)
      个人述职ppt模板范文(第1篇) 我叫,现任**市**中学党支部书记。在我任职期间,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领导下,在我校全体党员和广大教职工的帮助下,较好...
      时间:2023-04-20
    • 同学聚会邀请函范文(18篇)
      同学聚会邀请函范文(第1篇) 亲爱的xx班的同学们: 自xx年初夏一别,至今已阔别7载。你是否还依稀记得当年我们那稚嫩的面庞,当年那只属于我们的嬉笑,当年那只...
      时间:2023-04-20
    • 我们是一家人作文范文(17篇)
      我们是一家人作文范文(第1篇) 都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我常常想,我们前世要积多少次的回眸才能有机会成为今天幸福的一家人! 犹记得...
      时间:2023-04-20
    • 二年级看图写话范文最新版(19篇)
      二年级看图写话范文最新版(第1篇) 今天,明明在公园玩耍。公园的花真美啊!有金灿灿的向日葵、有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还有淡雅娇嫩的月季花……满园春色关不住,...
      时间:2023-04-20
    • 初二英语作文范文(16篇)
      初二英语作文范文(第1篇) Now let me say something about Beijing Opera. Beijing Opera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 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 year...
      时间:2023-04-20
    • 安全生产培训计划范文(20篇)
      安全生产培训计划范文(第1篇)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加快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步伐,确保全年各项经营指标的圆满完成,实现--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由“过得去...
      时间:2023-04-20
    • 个人简介范文300字(18篇)
      个人简介范文300字(第1篇) 我是 xxxxx大学xx 级xx专业的学生 。大学四年生活,即将结束,一个新开始即将来到,等待我的是新的挑战。大学四年是我思想、知识结...
      时间:2023-04-20
    • 论文总结范文(18篇)
      论文总结范文(第1篇) 在学院统一安排和毕业论文工作小组的精心策划下,心理学系以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顺利完成了20xx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现将答辩工作总...
      时间:2023-04-2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