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计 >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20篇)
    时间:2023-04-20 22:11:35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回忆、交流和相关问题的讨论,了解超市的主要布局和人们逛超市时的场景。

      2.尝试表现超市的货架和货物以及自己和家人逛超市时的情景。

      3.有序转版,及时检查,养成细致、认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有逛超市的经验,对超市的货物摆放很熟悉。

      2.课件:超市的照片多幅(货架,购物的情景)。

      3. 8K铅画纸一张,8K白板纸两张,复写纸,夹子,笔,剪刀,油墨,胶水,胶滚等。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讲述自己逛超市时的情景

      (l)教师:你在超市里看到了什么?货物放在哪里?货架是什么样子的?上面的货物是怎么摆放的?

      (2)教师:你是怎么逛超市的?和谁一起逛超市?

      2.细致观察,集体交流。

      (1)教师:你在照片匕看到了什么?几个人?

      (2)教师:他们在-l二什么?  (选货物)怎么选的?选好的货物放到了哪里?  (篓子或车子里)

      (3)教师:超市里还有什么?  (货架)有几层?最卜而放了什么?最下而放了什么?货架在人的前面还是后面?

      3.教师交代创作要求,幼儿操作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逛超市,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为什么?

      (2)要求幼儿能较生动表现自己逛超市时的情景,注意人物和货物前后关系的处理。

      (3)有序转版、拓印。若时间不够,可以带同去或放存区角进行)

      4.集体欣赏、评价幼儿作品。

      教师:和旁边的小朋友轻轻讲讲你画了什么,看看其他小朋友画了什么。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教学内容:

      教材108页——111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和学习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体会教学来源于生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调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察主题图: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今天教师带你们去科学宫参观科技展,去的同学很多,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参观人数情况,我们根据收信到的人数制作一个统计图。

      二、合作学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独立完成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这个(教材108页图)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提出

      问题:

      ①哪两年参观人数相同?(答:xx年相同)

      ②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多?(答:xx年)

      ③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少?(答:1998年)

      3、引导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注意事项,老师再补充:

      ① 必须有标题名称,名称中要简要明了地说出内容和地点,标题下要注明统计内容的时间。

      ② 横轴、纵轴表示什么要标清楚。

      4、除了会完成条形统计图,还有其它画统计图的方法。

      三、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1、观察109页折线统计图

      2、启以引导:看看这幅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学生说:折线统计图有格子;有点,还有一段一段的线。

      3、边讲解折线统计图画法。

      ①让学生明白折线统计图是通过描点连线的方法画

      ②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方法不同,可以看到每一部分变

      化趋势,能看到整体变化趋势。

      ③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特点;哪种统计图更好。

      强调告诉学生:

      1、象今天这样用曲折的线段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还能通过数量反映某一种事物变化的趋势。

      3、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点,生活中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巩固练习:

      1、 完成110页例2及做一做。

      2、 让学生去调查家庭上半年用水情况并制作出统计图。

      小结: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学会折线统计图画法和特点,懂得它在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快乐英语第三册Unit Three, Lesson 3,歌曲教学课。通过前两课认读表示学校各类教室及设施的单词及句型This is our school. Welcome to our school! 的学习,第三课运用歌曲形式复习巩固本单元重点内容的同时,增加学习单词art room ,sing , draw and study .和句型We all love it .We are happy.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本课主题定为:love and happy 使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对学校充满爱,正因为有了爱,同学才会感到快乐。

      二、学习者分析:

      在教学方面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践、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听说表演的要求分层设定目标。教学中应当遵循全语言教学的原则。对于词汇教学中识记词汇的处理,避免机械、无意义地操练,低年级歌曲教学的要求,如何继续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TPR与歌曲结合,注重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创造性的活动。能够通过辨别、指认校园和教师的有关图片等活动发展空间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辨认等活动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教与学方式: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真实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展示我们的学校”为主导,通过向新老师介绍我们的学校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课语言,和热爱学校的积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种方法辅助教学:如采用TPR游戏活动来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运用图片、教师的体态语等方式呈现本课的歌曲内容,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以游戏引路,让学生在“乐中玩,玩中学,学中用”,在学习中不断新知,在完成任务中滚动运用所学内容,从而将机械性的操练变成真正的意义型操练,采用“启发式、渗透式教学法”分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生搭建自然习得语言的机会。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共同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学语言的真正目的---交际。

      三、教学目标:

      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以活动为载体,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以及表演、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知识目标:1)复习本单元所学习的表示学校各类教室及设施的5个单词,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操练This is our school. Welcome to our school! 句式。

      2)学习新单词art room , studyand sing . 句子:We all love it. Study and sing , draw and play. We are happy. 能够灵活地在生活中应用所学语言。

      2. 能力目标:通过模仿、操练应用等活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交际。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优良品质。在介绍学校,表达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快乐生活每一天。

      五、教学重难点:

      1. 复习学校各教室名称,学习新名称art room ,动词study ,sing , and draw 及句子:This is our school . We all love it. Study and sing , draw and play. We are happy.

      2. 学唱歌曲

      六、教具准备:单词卡片、幻灯片、录音。

      七、教学过程:

      Step 1.warm-up

      老师说:Good morning , boys and girls. Welcome to our class. 老师指向后面的听课老师说:There are some new teachers in our class . Let’s welcome .学生一起说:Welcome to our school. 这是对上一节课的复习,也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有礼貌的教育。

      Step 2 . Revise the songs and chant

      1.老师表扬学生Good. 然后老师说:Let’s sing the songs and chant for the new teachers .

      Sing the songs (Unit 1-2)

      Say the chant (3)分组做歌曲和歌谣的表演。小组表演完后老师一边鼓掌一边对他们说:Good,或是Super . We are happy .做一个happy 的表情。 然后老师问学生:Are you happy ? 学生回答:Yes, we are happy . (这句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句,也可以说是一句课堂用语,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

      2. 新课导入(Presentation)

      歌曲歌谣展示的非常好,老师想和同学一起做游戏,老师对同学说:Shall we play a game ? OK? 学生这时肯定很高兴,会大声喊道:OK!或者有同学会说:Great ! Super !老师交代游戏规则,

      1)Do after me .跟我做

      Run, run, run.Walk . walk , walk.

      swim . swim, swim . Skate , skate , skate .

      Sing ,sing, sing.Dance ,dance ,dance.

      Play ,play, play.Study , study , study.

      第一个游戏跟我做,老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也说做。

      Sing , play 是歌曲中的新单词,但是通过老师的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言,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觉,视觉,听觉,很容易就理解了。单词的复习和学习为学唱歌曲打基础。

      2)I say , you do .我说你做

      第二个游戏是我说你做,在第一个游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单词。老师说This time I say you do . 问同学:Ready ? 学生答Yes. 老师说:Let’s begin.

      Play ,play ,play . Sing , sing ,sing.

      Draw, draw,draw. Study,study,study.

      Study and sing , Study and sing .

      Draw and play .,draw and play .

      由一个单词做动作,到两个单词一起做动作,加大难度的同时又为歌曲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老师发指令由快到慢,由简单到复杂,借助动作,让学生感受意义,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充分地“动”起来,把静态的词变成学生的动态。

      做完这组活动后,老师说:You study well, very good.

      3)Simon says . 做相反动作。

      老师说一个动作,同学做相反的动作。如:Run – jump , sing –dance , draw – sleep ,study – play.

      通过TPR活动复习一年级所学的动词,同时带出本课新词。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听力,学生听多了看多了,也会自己说这些单词了,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英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保证学生课上能积极主动并始终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

      老师问同学:Are you happy ?

      S: Yes.

      T : We are happy . (通过TPR活动,运用以旧带薪的方式复习学习知识,学生在活动中操练,在练习中拓展,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突破一个又一个难点。)

      Step ThreeSentence to learn

      老师这时说:We are happy in our school . Our school is nice and beautiful . Today let’s introduce our school and our happy life to the new teacher . OK? (在学校我们非常快乐.我们学校非常美丽.咱们把我们学校和我们的快乐生活介绍给新老师,好吗?)

      S: OK.

      A) 老师指着图片问:What’s this ? 学生答到:It’s a classroom.板书: classroom ,老师问其他同学,然后老师说:We love our classroom . We love it . We all love it. (做动作) We sing and dance . we read and study .Are you happy ? S: Yes, we are happy.

      老师重复:read and study , we are happy.

      B) 用同样的方法复习单词:library , music room , gym , school .

      C) 最后重点学习artroom (art room是本课歌曲中初次出现的单词)

      运用图片让学生复现本单元单词,学习新句子,为学生在后面的歌曲演唱扫除障碍。

      D) Let’s say our school .(按照书上歌曲的顺序说图片.)用幻灯展示我们的学校,在真实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老师问:Are you happy ? Yes. We are happy . Tiantian , Jinjin and Coco are happy .And they love their school . They say : We love our school .

      整首歌词在活动中以旧带新,由单一到复杂,由简单到困难层层递进,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使得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E) Let’s open 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17.

      Listen to the song.

      Sing the song two times .

      Do and sing the song .

      Sing the song in groups.

      Homework :

      A:listen to the tape and sing the song to your parents.

      B:Draw our beautiful school and make a new song.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教师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 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一、教学内容:

      课本105页-106页的内容及相应练习。

      二、教学目标:

      教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实例,根据运算的意义,掌握两个相同字母相加减的运算;学会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从而拥有热爱科学,不畏困难、学好基础知识的精神。

      发展目标:学会在讨论和交流中探究掌握知识,学会初步的集合、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借助插图,从直观上理解ax±bx=(a±b)x的计算方法及方程的解法。

      难点:熟练计算ax±bx,尤其是当b=1时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2003年10月15,中国航天飞行第一人杨利伟带来了成功回归的信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也想到太空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出发到太空遨游!

      1、出示: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分析题意,学生解答后出示两种解法:5×(4+3) 5×4+5×3

      2、导入新课。

      情景:飞船升空,布置任务1。

      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用含有两个相同的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数量关系及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出示例5改编题:本次任务需要用太空车运送外星泥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小组合作交流:(出示讨论提纲)

      A、每车运土x吨,怎样求上午运土多少吨?下午运土多少吨?

      B、怎样求运土的总吨数?还可以怎样求?

      课件出示:4x+3x (4+3)x

      个别提问:为什么可以列出(4+3)x?先求4+3,求出什么?

      (2)4x+3x和(4+3)x有什么关系?这实际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4x表示几个x,3x表示几个x?(4+3)x实际就是几个x?所以这个式子的结果就是7x。

      (3)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应怎样列式?

      同位讨论:4x-3x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1x通常怎样表示?

      (4)师小结:当碰到有两个相同字母的式子,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公因数提取,并把不是公因数的数字相加减,从而算出结果。

      (5)完成105页做一做。

      3、教学例6。

      情景:出示任务2。出示例6。

      (1) 小组讨论:这是个含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第一步你你该怎样解答?

      (2) 你能把它转化为简单的方程吗?

      (3) 学生发表意见后板书解题过程,提醒学生注意格式,全班口头检验。

      (4) 完成106页做一做。

      (5) 小结: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不同因数相加减,从而转化成最简单的方程解答。

      (6) 反馈练习:判断题:b+0.1b=0.1b吗?5x-x=5吗?

      三、巩固练习。

      情景:看到同伴被外星人抓去,你能闯三关把他们救出来吗?

      练习1:书本第107页第3题。

      练习2:书本第107页第4题。

      读题,分析题意:

      成人有多少人?(x人)儿童有多少个x个人?共80人是什么意思?

      练习3:书本第108页第6题(2)

      题目要求列方程解答,第一步要先怎样做?解设什么是x?

      四、小组竞赛。

      情景:你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真让我佩服,欢迎地球的朋友们一起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宇宙中含有无数美丽的恒星,如果谁最快能帮助我解决下面的题目,我就把其中的一颗星星送给你们,努力呀!

      1、小组合作完成书本108页第7题,先思考应怎样做?让最快想到方法的同学先讲讲解题方法。最快完成的同学切换成投影方式奖星星。

      2、小组合作完成108页第10题。把答案贴到展示板上,如时间不够可下课时让同学自己评评哪一组的方程列得快、列得好。能答对的小组老师也每人送他一颗星星。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利用方程来解决什么问题呢?

      2、你为什么能看到这美好的太空画面,如果人类科技落后,能看到吗?你知道吗,数学中的方程是解决科学难题的基本工具,你想把这工具掌握在手里吗?希望同学们在五彩缤纷的未来中能亲眼看到真正的太空,到时候再给虞老师讲讲你的感受,可以吗?有信心吗?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的词语。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用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读雷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懂得这里的“之”的意思吗?看到这个“谜”,我们不由想到了另一个“迷”。知道“迷”的意思吗?(引导学生从字形上推测)知道“谜”在课题中的意思吗?预习后知道这里的“天火”是指什么吗?(板书:雷暴,提示“暴”的字形)课文中有一段关于“雷暴”的介绍。

      用黑板出示课文第一节: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指名读,指导读通读顺。从这一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结。正因为雷暴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神秘,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恐惧,所以人们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想搞清楚它到底什么。但是,限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人们无法认识到雷暴的本来面目,于是人类就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作用,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想象出了雷公、电母这样的天神。齐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

      雷暴到底是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板书:富兰克林)知道富兰克林吗?教师朗读富兰克林生平事迹的资料摘要,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思考:从老师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读《富兰克林简介》)讨论。

      下面我们就让我带着对富兰克林的印象走进课文,了解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

      1.检查读书,指名读3~5节。读第四小节时,提示“风筝”的“筝”读轻声。“钥匙”这个词读轻声。提示“颠簸”的读音及字意,提示“划”的字音。齐读这一节。

      2.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板书:观察——推测——实验)

      ①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一则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指名读描写他观察雷暴的句子。

      ②根据观察,富兰克林作出了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同学们,这种推论在今天看来,是不足为奇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像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但在15世纪的欧洲,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教会却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但是一批科学研究者通过长期观察,提出“地球是围绕太阳转”这一观点时,就遭到了宗教势力的迫害,有的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在那个科技不发达,人们还信奉神灵的时代,富兰克林作出的这个大胆的推论同样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课文中是怎样说人们的反应的?指名读有关句子。什么叫冷嘲热讽?想象人们会怎样冷嘲热讽?

      (三)揭开谜底

      ③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没有作口舌之争。他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他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④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4节,对照插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实验过程的?这一段描写中哪些词、句给你印象深刻或令你有所感受?

      预设:

      ⑴前四句反映了富兰克林的实验准备得很充分,考虑周到。

      ⑵“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用一个比喻,暗示了实验的过程是危险的,但这一叶小舟一定会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

      ⑶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理解“欣喜若狂”。联系前文,你能理解或是体会到他此时此刻的感受吗?

      小结。

      齐读课文第5节。

      ⑤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四)感悟成功

      ⑥同学们,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不会随随便便可以获得。请你再完整地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因素让富兰克林获得了成功?从他的成功中你想到了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写下来。

      小结。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解开雷电之谜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拟从整体入手,以读为手段,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通过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人物特点,积累课文语言,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学习认为头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和了解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学习利用头像的一半创造性的添画另一半。 教学难点:发散和想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表现。

      教学准备:

      人物头像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大家在一年级时就从《画自己》开始学习了一系列的人像画的方法,对人像早就不再陌生,(师出示一组人物头像),同学们你们来欣赏一下,说说这些人像作品各有什么特色(绘画风格、人物特点)?

      二、新授

      出示课本中提供的素描、油画、版画、中国画等大师作品。

      1、简单归纳脸型、五官的的基本特点。

      2、欣赏作品中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物特点

      3、简析作品的绘画特色及风格:

      a素描注重光影和体积感的表达;

      b立体派油画注重形块的空间表达,简化人物的细节;

      c中国画强调笔墨的韵味、民族的特色。

      4、添画指导 我们一起来看这几幅作品,你认为哪几张画的比较好?为什么?这些作品可以怎样添画它的另一半呢?

      学生答: 可以用圆珠笔勾线,画线描; 可以用彩色水笔添画,用夸张的色彩来表现;可以用油画棒添画,用色彩明度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另一半; 可以用颜料来添画,模仿印象画派的风格。

      三、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根据不同人物头像的基本特征,有创造性地画出人像的另一半。

      教师巡视,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

      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表情呆板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跳绳为主教材,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和优生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双人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不但让学生学会多种的双人跳法,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单人花样进行自由创编双人花样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时,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通过本次课学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到双人花样跳绳的动作技能,确保每位学生都受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教材分析

      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跳绳便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锻炼身体的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传承民间体育活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更是当代体育教师的义务。本课将结合我校大课间《绳彩飞扬》及校本课程,把多种方式的双人跳绳带进体育课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跳绳活动,喜欢跳绳。双人跳绳不仅是一项技术性高,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它还具有变化多、富有情趣的特点,特别需要同伴间的协调配合,具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教育功能。本节课是五年级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通过上次课的学习,进一步学习双人单绳并步跳、弓步跳、勾脚点地跳等动作要领和方法,最终达到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增强学生双脚的弹跳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力的目的。教学重点是两人协调配合、摇绳同步。

      学情分析

      水平三(五年级)学生天生好动,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兴趣,模仿能力强,喜欢学习别人的运动技巧。自信心强,但有时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还存在着任性,娇气、依赖性强、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灵活的安排多样的双人跳法练习,注重学生自主尝试和教师示范相结合,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天地,让学生在学习和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并突出合作、互评、展示及教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不断巩固教学效果。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基本掌握了单人跳绳和一人摇两人跳的方法,具备了学习其他方式的双人跳绳的条件。

      重难点

      重点:摇绳和起跳时机

      难点:两人协调配合、摇绳同步

      教学流程

      一、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慢跑——各关节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

      学生尝试练习、总结练习体会、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纠错、学生自创动作并展示、游戏

      二、结束部分

      放松——小结——回收器材

      安全措施

      1.选择平整的场地,场内没有杂物(课前检查场地)集中收好钥匙、头饰等物品。

      2.专项准备活动充分,尤其是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预防损伤。

      3.在学练的过程中,学生会挤在一起,教师要提醒学生拉开练习的间隔距离,防止被绳子打到。

      4.教学时学生易兴奋,做出错误的危险动作,教师应及时的制止和引导。

      5.进行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意识。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人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解并描述了风娃娃既乖巧可爱,又“傻“得可爱,让孩子们明白,做事情完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熟悉“抽,续“等12个生字。会写“夫,表“等8个字。

      二,力量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懂得“做好事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让同学围绕“风娃娃做了哪几件好使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绽开争论,让同学在争论中理解课文。

      教学媒体的运用:

      同学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沟通,协作,探究,最终共享信息的力量,通过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充分地体现同学的主体作用,以生动,好玩的画面,激发同学求知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猜迷导入

      猜迷激趣: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收,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

      板书课题:风娃娃长大了,风娃娃想出门为人们做好事了,风娃娃还想和聪慧好学的孩子交伴侣呢,大家想和它交伴侣吗快去读读课文吧!

      二,探究学习

      师范读课文,听老师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想一想,你听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同学自由发言。

      师:哦,大家读懂了那么多,那么不明白的地方,我们一会共同解决好吗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及生字,现在生字宝宝找我们来了,和它打个招呼吧!(出示课件)

      生:读生字,词语。

      师:生字宝宝又回到了课文中去了,你们还熟悉它们吗来我们读一下课文。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课文,你会填表吗从4人为小组争论填表。

      生:填表

      师:那好,我们来看看风娃娃是怎样做好事的(看课件)看风车多吃力呀!水都上不来了,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明,是什么(断断续续)指导朗读。

      生:读书。

      师:风娃娃来了,它是怎么做的

      生:它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劲向风车吹去,水上来了,禾苗喝足了水,怎么样(多精神呀!)

      师:禾苗正向风娃娃点头,它会向风娃娃说些什么

      生:风娃娃感谢你!你有什么苦难,我肯定会尽力关心。

      师:风娃娃往前走,大家看风娃娃看到什么样的帆船(看课件)

      生:装的很重的货物的帆船。

      师:纤夫们怎么样

      生: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叫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

      师:风娃娃来了,船怎么样

      生:船飞速地前进了。

      师:人们多兴奋啊!大家会怎么样夸风娃娃呢

      生:风娃娃感谢你,欢迎你到我家玩……

      师: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么想的读一读这句话,从他的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风娃娃傲慢了。

      生:我体会到风娃娃太得意了,它认为做的事只要有力气就行。

      师:这时风娃娃又去干什么了结果怎样呢

      生:风娃娃来到广场上,吹跑了风筝,吹跑了晒的衣服,折断了新载的小树。

      师:这时候人们怎样对待风娃娃的

      生:人们责备它。

      师: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备,是怎么想的,读一读这句话。

      师:娃娃是想做好事的呀!人们还责备它为什么呀你看,风娃娃都快哭了,你能告知它吗

      生:风娃娃不动脑子,好心办坏事。

      三,扩展作业

      写一段你想对风娃娃说的话。

      想一想风娃娃还可能做什么好事做什么坏事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1篇)

    一、班会名称:《感恩》

    二、班会背景:

    感恩一直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来自不同村庄的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相知到相惜,每个人都经历许多,也收获了很多,有了收获我们就要学会感恩。

    寒来暑往,转眼间学校生活已经悄然过去了很多,在那些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里,我们同舟共济,那些日子里我们有泪有笑,不知不觉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老师、在朋友、在同学的帮助下,我们走过小学几年的生活,渐渐的我们退去稚嫩慢慢走向成熟,老师、同学间不仅是友谊更多了一份默契。为了巩固这份友情、友谊,也为了让我们感恩的心能够延续,伴我们走过接下去的那些日子,班级组织了以感恩为主的主题班会《感恩》,并以班会的形式呈现,希望同学们在班会过程中不仅能后得到快乐更多的是一份对整个班级的思考,对未来的思索。

    三、班会目的

    感恩一直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来自坊安街道李家片的不同村庄组建了这个班级,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相知到相惜,每个人都经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有了收获我们就要学会感恩。

    同学们从刚进学校的小孩,也渐渐退去原来的稚嫩多了一分成熟和深沉。当然伴随我们更多的是来自同学之间和老师的关怀,为了巩固和延续同学之间的这份友谊和师生之间的友情,我们以感恩为主题召开了这次《感恩》。

    这次班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进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将同学们之前一直埋在心中对同学、对老师的话通过此次班会营造出的氛围,让每个同学畅所欲言。为了让每个同学积极参与其中,班会还设置了游戏过程,游戏中大家欢声笑语,那一刻是大家的笑声是痛彻心扉的,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每个人都畅所欲言,这一晚同学之间没有隔阂,没有拘束。整个班会就是有笑声和泪水构成的,看着过去的照片同学们都感叹着没想到我们一起经历了这么多。

    四、班会前期准备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班会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做到细致。从班会组织的前期构想、召开目的,到班委会分配任务、班会展示素材的准备,对每个环节都做缜密的考虑。物品的购买时必不可少的:感恩小纸条、感恩信箱、气球、彩带等等,整个班会的前期准备过程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每一位同学都是这次班会的主人。其实在准备的过程中,同学们就能渐渐发现,同学之间已经积淀下了很深的友谊,只是同学之间没有注意,其实友谊就在你我之间,它时刻都在温暖着你我。

    五、班会过程

    1.主持人开场:由主持人进行开场白,对此次班会进行介绍,引入班会主题,营造班会感恩的氛围。

    2.岁月之声:主持人对播放内容进行总结,请同学谈谈看完之后的感想,由班长、团支书首先代表讲话,同学看完之后,自己也是参与者肯定有许多感同生受的话想说。

    3.同学们讨论感恩话题(由同学自由发言)

    导序:记得那年,我们欢欢喜喜地走进小学,是同学、是老师、是朋友帮助我们走过了那段时光,在我们迷茫时、在我们困惑时,是他们的一把援手、是他们的一句关怀温暖了我们,如今,我们逐渐走向了成熟,许许多多的荣耀、成绩渐渐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犹在耳畔温暖的话语,那些肯定的眼神。

    4.游戏环节

    游戏一:经典团队。(加强同学、老师之间的互动)

    【游戏规则】:

    (1)分组,每组差不多五到七人

    (2)一组排开。除了第一人,其余的人皆面向相反的一边

    (3)主持人把写着题目的纸条秀给第一人看,然后再表演给观看者和别组人。

    (4)当第一人准备好后,计时每人十到十五秒的时间传动作给下一人看。要传前先拍打下一人的背好让那人转身面向自已。做动作的人不可用写或出声来表达题目。

    (5)比到最后一人时,主持人向前寻问答案,如果多于半数的人答错,可叫第一个比的人再比一次。

    (6)每组轮留上去比不同的题目。

    题目例子:跳舞;玩游戏等

    游戏二:和谐之旅

    【游戏规则】:每个人都有一把椅子坐,还有一个人没有位子做,然后这个人就开始刮风,刮什么风全由他定。比如他说“刮今天穿白色袜子的人”,那所有坐着的穿白袜的人必须起身换个位子,主持人就可以趁机坐下,必有一个没位子。这时候就换他刮风了,要想调动所有人的话,可以刮“所有的男生和女生”,“吃过早饭的人”;有人会不知所措,突然发觉自己是被刮的人之一,然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7.感恩之路

    (1)请班主任老师为此次班会进行总结并寄予厚望;

    (2)总结后,同学们自发将准备好的学期总结与展望及想对老师说的话,塞进准备好的感恩信箱。由班级代表老师,并向老师表态建设好班级的决心。

    (3)温馨寄语。全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之间互赠带有寄语的爱心卡片,上面写有想对他和她说的话。

    8.温馨之圆

    12月是班级的生日,借此班会之际,我们进行庆生活动,由小组长的发言,并请班主任和老师为我们切开了这块象征友谊的蛋糕,同学们吃着蛋糕相互祝福。

    9少先队誓言

    由班长共同带领全班同学进行少先队宣誓,把成绩搞好、把工作做好、把生活享受好。宣誓结束后,同学们在纸上写上我们的誓言,然后再大家的注目下放飞苍穹,放飞我们的梦想与誓言。

    10.少先队展望

    本次感恩班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体同学一起唱班歌《少先队歌》并结束此次的班会。

    六、班会效果

    通过本次班会,提高班级同学之间、和老师的感情和友情。同时也让同学了解在我们的身边,一直有那么一群可爱的人在陪伴着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在接受帮助和给予的同时,更要懂得感恩,可以更好地、即时的回报,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充盈飞度过自己的小学生生活。懂得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我们班级更加地默契、更加地团结。对我们班级今后的管理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教育反思

    小学的生活环境,同学们除了上课在一起其他没有更多的时间相聚,但是一个人脱离了群体是不能够生存的,相信这次班会以后同学们对小学之间的友情能够重新进行审视。相信这次班会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大家的友谊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反而会成为我们小学生活中最亮丽的一抹色彩。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2篇)

      活动目标

      (一)指导幼儿初步学会安排主题画面。

      (二)体验作品及创作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油画棒、白纸、备用纸、教师示范用A3纸;小猪头饰一只。

      活动过程

      歌曲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画一种动物,这种动物藏在一首歌里,我们一起先来听一听,猜猜有哪个小动物藏在歌里。

      (歌词:小猪吃得饱饱,闭着眼睛睡觉,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摇摇,呼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小尾巴在摇。)

      (幼儿答对后,教师出示小猪头饰)哪个小朋友能边唱边表演这首歌呢?

      师幼示范绘画

      (示范画一)

      [师]这首歌里的小猪正在做什么事情呢?(睡觉)老师来给大家画一只正在睡觉的小猪,小猪的耳朵、嘴巴和脚看上去像什么图形呢?(耳朵大大的;嘴巴是三角形的;脚是椭圆形的。)睡着时的小猪是怎样的呢?(眼睛闭着;身体趴着;有的小猪头朝这边,有的小猪头朝那边。)最后围上栅栏,小猪就有家了。

      (示范画二)

      [师]除了睡觉,小猪还会做些什么事情呢?(走路、散步)现在老师来画画正在散步的小猪。

      [师](教师边画边引导幼儿说说小猪身体的各种特征。)小朋友们想想看,小猪会在哪里散步呢?(在鹅卵石路上)鹅卵石怎么画呀?哪个小朋友来试试看?(幼儿一作画)

      [师]小猪散步的时候天气如何?(有太阳)画纸上还有很多空白的地方,你们觉得太阳应该画在什么位置比较好?谁来试试看?(幼儿二作画)

      [师]这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咳,你好!”小猪回头一看:“哎呀,原来是好朋友也来散步了。”你们说说,小猪的好朋友可以画在什么位置才合适呢?(师根据幼儿回答示范作画。)

      小结:画面上有两只小猪,它们的个子都差不多,既不特别大,也不那么小,它们没有站在画纸的最上面或者最下面,也没有躲在画纸的哪一个角落里,画纸上空白的地方也不多,整个画面看上去感觉就比较舒服。

      [师](启发幼儿讨论)如果小猪在草地上散步,画面上还可以画些什么?(小草、花朵)小朋友们还可以想想看,小猪和好朋友之间还可能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你能把它们画出来吗?(幼儿互相交流)

      幼儿作画

      活动延伸:布置幼儿绘画作品的展示活动。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1、教具:投影仪。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算式?

      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

      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5、交流汇报。

      (1)“与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2)“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练一练。

      1、第1题,看图填一填。

      2、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在开展本题练习前,再一次复习用分数表示直观图。

      3、第3、4题,独立完成。

      4、第5题,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议用线段图分析题意,作草图即可。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进行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4篇)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2、了解课文内容,以问题为线索,理解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全班认读词语卡片。

      2、开火车个别认读。

      3、师问:孩子们,喜欢青蛙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则关于青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标出自然段。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天有多大?)

      三、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1、师:青蛙和小鸟是怎么争论的?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吧!请同学们三人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7自然段。学习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鸟和青蛙说的话;找出小鸟和小青蛙的三次对话,想想它们为什么对天的看法不一样?

      2、教师先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找出小主角的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⑴指名读第一次对话。⑵交流读懂了什么。⑶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可加上适当的动作加以理解。

      第二次对话:

      ⑴自读第二次对话,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⑵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

      ⑶实验:用课本裹成圆柱形看天花板,并交流发现了什么?

      ⑷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话。

      ⑸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评价指导。

      第三次对话:

      ⑴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⑵用“一……就……”说话。

      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

      四、教师小结

      1、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它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哪位同学帮老师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

      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

      五、拓展学习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吗?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觉得自己有像青蛙的地方吗?想一想。

      3、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20寓言两则之《坐井观天》

      小鸟无边无际见多识广

      天有多大?看事物要全面

      青蛙井口那么大目光短浅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5篇)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小学体育

      3、学生课前准备:穿好运动服或宽松的衣服,鞋子最好是运动鞋。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主教材前滚翻是《大纲》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技巧动作的基础,也是生活中自我保护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是团身紧、方向正、滚动圆。教学内容从学生喜爱的仿生动物开始,过渡到简便易行的单个动作,然后上升为适合学生实际的难度组合动作。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滚翻必须团身紧,只有像球一样,才能滚的好,才能处理紧急的意外事故做到自我保护。

      2.技能目标:

      1、学生掌握前滚翻正确技术动作,发展学生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

      2、通过游戏练习,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模仿性、创造性练习和游戏练习,进行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品格教育,培养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滚动圆滑,滚成直线。

      2、难点:低头含胸,蹬地有力,头后部着垫,团身紧。

      教学准备:

      小垫子40块;体操垫1块;白纸10张;篮球5个;小正方形纸箱5个。教学方法:

      1、表现法:通过感知,是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对本节课学习的动作的了解和尝试。

      2、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悟动作完成的要领。

      3、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更好的去体验。

      三、教学过程:

      上课前6分钟先让学生在教室观看前滚翻的视屏,简单的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动作要求。

      【设计意图:利用视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纯整队到操场上,教师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

      引导学生分组分别用篮球、小正方形纸箱进行比赛,并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步骤:

      1、原地蹲撑,屈臂,低头练习。教师在体操垫1块做示范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直观的看清楚老师的动作,并知道前滚翻开始的动作】

      2、辅助性练习:学生分组仰卧团身前后滚动(4次)

      【设计意图:是学生分组练习找到前滚翻的惯性动作】

      要领:团身紧、手抱小腿前后滚动。

      3、低头夹白纸,在帮助与保护下做前滚翻(3次)

      【设计意图:低头夹白纸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做到低头含胸这一动作难点】

      4、在帮助与保护下做完整的前滚翻练习。(3次)

      【设计意图:教师给与适当的帮助与保护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更好的完成前滚翻动作】

      5、分组各自练习,找出做的好的同学,行表扬。

      【设计意图:有效的语言刺激能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更好的学习动作要领,找出别人做好的原因,自主学习动作。】

      6、在美妙的音乐中进行放松活动。

      7、本课学习点评,宣布下课。

      四、教学反思:

      《前滚翻》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采用形象的物体比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教师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的练习,自我风采展示,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又得学生滚不成直线,在下节复习课上要想更多的办法来纠正。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6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

      4、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张老师二月份工资收入是65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张老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3)黄老师上个月工资收入是82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黄老师税后收入是多少元?

      (4)李工程师得到一笔劳务8000元的报酬,按规定,扣除1000元免征额后,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5、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7、8题。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7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并积累“辨认、试验、证实、推测、本能”。

      2、阅读课文,弄清楚试验是怎样做的,关注法布尔是如何将试验的过程记下来、记清楚、记准确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法布尔照片)师简介:法布尔年轻时身为初中数学老师,却十分痴迷于昆虫的世界,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他一生深入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最终成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写成了举世闻名的《昆虫记》。本文便节选自《昆虫记》。

      2、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说明:以本文的作者法布尔说开去,用简短的语言并结合媒体的介绍,并告知学生本文是世界名著,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冲动。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节读课文,集体正音。

      3、开火车读词语,给“辨认、试验、证实、推测”找近义词。

      4、交流问题。师小结。过渡:法布尔的试验是怎样做的?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设计说明:初读文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从课文的整体性角度出发,让学生简单对课文的梗概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同时注重在学生基础阅读方面的设计,比如学生轮读,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的评价,以及词语的初步理解等等,都是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三、析读文本,理解感悟。

      (一)、默读课文,根据试验的目的、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二)、交流。

      1、试验目的。第1小节。

      2、试验过程。第2—4小节。

      3、试验结果。第5小节。

      (三)、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随机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试验目的。

      1、指名第1节。注意听别人读得怎么样。

      2、评一评。

      3、用“无论……总”说一句话。

      4、师引读:因为听说(),无论(),它总(),所以我()。

      第二部分:试验过程。

      1、自由读2—4节,思考法布尔是怎样做试验的,他把哪些关键的地方记录下来了,圈划出这些重点语句。

      2、交流。随机学习重点语句,理解词语。

      (1)出示句子,自由读。(提示:读的时候要讲能体现试验关键步骤的词语强调读出来。)

      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里。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2)指名读,认真聆听: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哪些关键词?你觉得他(她)把握得对吗?

      (3)交流。

      (4)齐读句子。思考:法布尔把他的试验记清楚了吗?从这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5)交流。师:法布尔不仅把他的试验记下来了,而且还写得非常准确。这样我们从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试验是经过周密的安排的。师板书: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得好,为什么?

      3、交流。学生畅所欲言。

      4、齐读2—4小节。

      第三部分:试验结果。

      1、自由读1小节。想想法布尔的试验结论是什么?

      2、指名答。理解词语“本能”。

      3、齐读。

      设计说明: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也是难点部分。如何处理教材既要做到整体性,又要兼顾到灵活性非常关键。于是,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旨在引导学生更轻松地进入文本。同时,在教学的设计中有目的有限度地设计了不同难度的听、说、读、写训练,力求能做到自然。对文章三个部分的处理也有一定的主次安排,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布尔对试验的安排之周密,记叙的又很准确,从而感受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四、回顾总结,拓展训练。

      1、读完了课文,你觉得法布尔的试验怎么样?是否还有改进的建议?或者你对他的试验结论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答。师拓展资料。

      4、写话训练:以“法布尔,我想对你说:()。”写一、二句话。提示:把小组讨论的结果结合进去。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受杨老师启发,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水平以及质疑的胆量和能力。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8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3、学习作者展开合理想象以及环境衬托的写法。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内容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2、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孤苦伶仃。横冲直撞的马车差点把她撞死,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连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脚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结局呢?

      3、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出示: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指名读。究竟小女孩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呢?

      二、读写互动,品读“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这几部分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擦着火柴——看到幻景——火柴熄灭)

      2、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小女孩在火光里看到了她想要的美好愿望,可是火柴一灭,这一切又在瞬间消失了。同学们,请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与同桌合作读,一个同学读看到的美好幻象,一个同学读现实。

      多么美好的一切!然而,随着火柴的熄灭,这一切又在瞬间消失了。小女孩太知道这种幸福感受的转瞬即逝了,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亮光中出现时,她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再读一读,想一想:从小女孩的喊叫中,你能感受到小女孩此时是怎样的心情?你来。

      这可是唯一疼爱你的奶奶呀,再来。(生再叫)

      火柴就要熄灭了,奶奶就要不见了,你再来。(指名读)你再来,读下去。

      四个鲜明的感叹号,一声声的呼喊,告诉我们小女孩此时的渴望、迫切。同学们想不想帮助小女孩留住奶奶?(想)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齐读)

      3、小女孩仅仅只有这四个梦想吗?她肯定还有很多的梦想,让我们帮帮她,让曾经出现在她脑海中却不曾实现的梦想都写出来。

      学生想像写话。写后交流。

      孩子们,那么多梦想都无法实现,为什么没写你们想像到的,而仅仅写了文章中的四样呢,为什么?(生联系全文思考)

      答案其实在故事的第一大段,这是本文的文本秘妙,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前面伏笔“冻得青一块”是照应下文的“火炉”,“饿”对应“烤鹅”的幻想,“大年夜”照应了“圣诞树”,“不敢回家,爸爸会打她”照应了“出现奶奶”的幻觉。

      三、潜心涵咏,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小女孩的心愿实现了,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黑暗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你读懂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体会以喜衬悲这种写法在表情达意上的特殊作用。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如果让你改写结尾,你将怎样写?

      四、回归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这个童话以它永久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人们把这个故事排成电影,编成歌,制成动画。下面让我们再次用心灵来感受一下这篇童话的美丽与凄惨。

      播放熊天平制作,齐秦演唱的《火柴天堂》。

      五、续写课文,运用“言语秘妙”

      以《小女孩到了天堂以后……》为题,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言语秘妙”,发挥想象,续写课文。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9篇)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植物线描写生,练习写生的技法。要求同学仔细观察、分析植物的形象特征,用线描的形式把自身的感受表示出来。能力:培养同学的观察、分析、造型能力。情感: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内容分析

    1.重点: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直接以线作画的能力。

    2.难点:植物的结构与特征。

    教学方法

    讲解

    教学手段

    演示、讲解

    板书设计

    植物写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园、花坛里、我们的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高有矮、有疏有密、枝叶旺盛、千姿百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

    二、新课

    1、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样的姿态?你喜欢哪种植物? 你知道一些植物的寓意吗?

    2、欣赏美术作品:中国画《君子兰》介绍作者小朋友的线描画 植物写生画

    3、选择几种植物请同学进行分析特征、姿态,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同学先观察它们的全貌,说出它们的特征。纠正那种上来只看植物细节的错误方法。

    4

    (1)、说一说,所观察的植物的生长特点。

    (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

    (3)、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表示?

    5、同学作画、教师辅导作业提示:认真观察植物的特征、姿态,用线描的方法写生一种植物。注意线条的繁简、疏密、长短、曲直、交叉等变化。

    6、小结 展示展示优秀作业,并简评。

    小学教学设计范文(第20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桥的相关文化,欣赏桥的美丽。

      2、了解桥的基本结构和形状, 通过对桥的描绘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3、培养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根据记忆表现画面,表现视觉感受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没有记忆,人的一切心理发展、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学生虽然词语记忆在不断发展,可是仍以形象记忆为主,本课主要是依靠记忆形象来学习画桥,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指导重点应放在激发有意识记忆的积极性上,并经过思考以后能进行创造性表现。通过对桥的描绘、塑造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2、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观察记忆重点,激发记忆的积极性。

      难点:经过记忆思考后的创造性表现。

      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实际: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了解桥的实用和审美作用,水彩笔等绘画材料。

      (教师)各种桥的图片资料,有关桥的文字作品、范画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桥,像彩虹一样美丽;桥,可使天堑变通途;桥,把希望送给苦难的人们;桥,把友谊传遍世界。

      看到课题里的“桥”,首先浮现于我们脑海中的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你们知道的桥有哪些呢?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有名的桥?

      学生: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泸定桥……

      2、桥的文化。

      (1)桥是艺术品。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桥,这些桥有中国的、外国的;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

      教师出示桥的图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你比较喜欢哪种桥,能否从美术的角度来谈谈喜欢的理由。(从桥梁的形体、线条、色彩、光影及其周边环境的协调等方面赏析)

      ②能否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桥?(结合图片资料的展示描述)

      范例:桥是自然界一道靓丽的风景。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 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

      教师总结:通过欣赏,我们知道桥有着美丽的姿态,它既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实用价值,又是精美的艺术品,成为人们审美观赏的很好对象。

      2、桥是效益的纽带。

      教师提问:桥除了是人们审美观赏的对象外,它还有什么功劳吗?

      学生根据事先了解到的知识进行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桥是经济发展的纽带。要想富先修路,要把路修得四通八达就需要造桥。如:北京的立交桥、杭州的钱塘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都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着贡献。同学们还记得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历史吗?对南联盟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千亿美元,其中被炸毁的桥梁有50多座。

      3、桥是历史的见证。

      教师:桥除了是精美的艺术品,是效益的纽带,它还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吗?

      请大家看一首诗:“晓月照芦沟,大河曾流泪和血;狼烟腾燕蓟,长桥犹记恨与仇”。你们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座桥吗?卢沟桥。

      教师归纳:卢沟桥使我们想到了“七七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桥上的古狮,曾亲历了战地烽烟,看到它,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桥成了历史的见证。

      4、欣赏大师笔下的桥。

      出示图片资料,学生欣赏。

      教师提问:①美术大师们用怎样的形式再现美丽的桥?

      ②大师笔下的桥在造型上、色彩上、功用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③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大师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再现桥的美丽、桥的历史,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拓展《心中的桥》。

      教师:还有一种桥,它既不架在水上,也不架在陆地上,建造它们甚至用不上一砖一瓦,可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 “桥”的作用,你们猜猜是什么桥呢?

      学生猜测回答。

      欣赏“心中的桥”有关图片,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资料中的“桥”与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桥有什么差别?学生从桥的形、色、材质、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心中的桥有许多种:有友谊的桥,有关爱的桥,有希望的桥。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有形的桥设计制作立体贺卡,来传递那份友谊、那份关爱和那份希望。

      学生快速用单线勾勒的方式将心中的桥画下来。

      6、评述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同学们设计的桥。

      在欣赏的同时,请思考下列问题:

      (1)同学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

      (2)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最欣赏的作品。

      (3)如果根据设计图稿建造大桥,你建议用怎样的材质更合适?

      7、小结。

      教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桥的文化,欣赏了桥的美丽的姿态,艺术大师笔下的桥以及同学设计的桥。下节美术课,请同学们带好彩纸或彩泥把漂亮的桥制作出来。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废弃材料或彩泥进行设计与制作简单的桥梁模型;

      学生能运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与制作的方法步骤。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毛线、纸张、纸盒等废弃材料,彩泥,剪刀,胶水等。

      (教师)制作及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桥的文化,欣赏了大师笔下的桥以及同学们设计的桥,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制作漂亮的“桥”。

      2、讨论用什么方法制作“桥”。

      说说自己准备的废弃材料以及制作设想。

      教师: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废弃材料,如纸盒、纸箱、毛线等,将它们巧妙地利用、组合、插接,可以创造一件新的艺术品,一座特别的桥。

      3、欣赏图片,各种各样的桥、一座特别的桥。

      学生边看边思考,自己准备的材料可以用来干什么?

      教师:国内外有许许多多的桥,它们造型、材料、色彩各异。今天我们也要像这些设计师一样,用这些材料设计创造一座特别的桥。

      4、每四个人为合作小组,学习制作桥的方法步骤。

      (1)教师示范捏做一座泥“桥”。

      教师特别强调拼接、捏压等操作要点。

      (2)师生合作,示范综合材料制作一座立体桥。

      教师强调纸盒拼接、用线缠绕等要点。

      (3)对“桥”进行装饰。

      教师:用彩纸剪贴或彩泥捏制细小部件,如墩、梁、索、柱等进行装饰,可以使“桥”更美。

      5、展示作业,进行互评和评选优秀作业。

      6、作业 。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桥”的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1)在进行“桥”的制作时,碰到了什么问题?同学之间合作愉快吗?

      (2)你们制作的“桥”,代表了你们的什么心愿或者希望?

      (3)你觉得哪个小组设计制作的“桥”最棒?为什么?

      资料:

      桥梁就是水上道路,它使人们可以不更换交通工具而直接到达彼岸;桥梁是庄严的史书,它记载着人类战胜自然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功;桥梁是智慧的宫殿,它蕴藏着前人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桥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它给祖国的大好河山锦上添花,成为人们审美观赏的极好对象。桥梁是赞美诗,它讴歌着科学的力量,技艺的巧妙和劳动的光荣;桥梁是风俗画,它是民族风情、历史变迁的话剧舞台。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明的纽带。

    相关阅读
    版权所有